业务板块
传齐教育
传齐文旅会展
传齐酒店
传齐康养
传齐文创
友情链接
淄博市财政局
青岛泽灵动漫集团
北京飞利信公司
上海乡伴集团
无锡灵山集团
团中央光华基金会
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
淄博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搜索
首页
走进文旅
公司简介
组织架构
员工风采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学习园地
初心馆
新闻中心
公司动态
业务板块
传齐教育
传齐文旅会展
传齐酒店
传齐康养
传齐文创
产业布局
资本运营
文化旅游
教育体育
康养服务
纪检监察
工作动态
制度规定
廉洁文化
警示案例
文化淄博
历史
名人
文化
民俗
美食
信息公开
商业合作
招贤纳士
信息公开
文化淄博
历史
名人
文化
民俗
美食
返回
陶琉文化
发布时间:
2021年03月25日
陶瓷、琉璃,聚集在齐文化浇灌滋润的土地上,温润雅致,风韵悠长,尽显东方文化之美。
当人类文明的曙光萌动在地球的角角落落,“陶”像一个舞动的精灵,早早地开始呼吸土与火熔炼的芬芳。
在东海与泰山的中间地带,在中华文化汇聚的齐国大地,陶器有着上万年的生产历史。来自沂源扁扁洞的考古发现,把齐文化所在地的陶器制作推进到与世界陶器同步衍变的时间节点上。从扁扁洞开始,博陶器完整经历了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文明时期,呈现出清晰的发展脉络,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陶器生产初期,海岱区域的陶器多是稚朴的素面陶器,造型丰富多样。大汶口文化时期(约前4300一前2400),这一区域陶器生产广泛分布,晚期出现漆黑光亮的薄壁陶。距今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淄博先民们创造出举世无双的黑陶文化,以烧造“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硬如瓷”的“蛋壳陶”彪炳史册。出土文物证明,海岱区城的制陶技术代表了中国史前制陶的较高水平。
时光流淌到春秋战国时代,一条大河把陶器生产的各个村落串连成一个繁盛的区域。淄水是中国历史上的名河,《尚书》和《史记》都对淄水有所记载。西周时期东方大国齐国建都临淄,淄河从博山南部山区的上游,穿越淄川腹地,浩浩荡荡直达齐国都城。沿淄水一带开辟为“长峪道”,成为齐鲁之间的交通要道,淄河两岸的陶器生产依托交通要道迅速发展起来。为管理日益兴盛的制陶业,齐国在临淄设立专管机构“陶正”。
这一时期,经济与文化交相辉映,淄博制陶业空前繁荣,不仅大量烧造生活器皿,而且开始制作砖、瓦、下水管道等建筑用购,还出现了用灰陶制作的量器和随葬用的彩绘陶、陶俑及动物雕塑等,产生了官营和民营两种生产组织形式。
《考工记》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对包括陶器生产在内的齐国手工业的发达做了详尽说明。该书是适应桓管称霸之需,由官方主持编定的指导、监督和考核官府手工业、工匠劳动制度的书,全书共7100余字,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六大类30个工种的内容,反映出当时中国所达到的科技及工艺水平。
由陶到瓷,世界陶瓷史上的这一重要跨越在淄博率先完成。从淄川寨里窑,淄川磁村窑、博山窑等众多的瓷窑遗址发掘可以证明,淄博是我国最早生产瓷器的地方之一。
很有意味的是,瓷的第一种颜色,中国各地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青瓷。商周时期,有了介于陶与瓷之间的原始青瓷。作为最早产生的色釉瓷种,青瓷贯穿了中国陶瓷的生产历史,奠定了中国陶瓷的美学基础。崇尚青瓷,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尚青”的文化传统有关。在古人之“重色”传统中,青色对应木,代表着春季与东方,象征着希望与开始。
公元三世纪,川寨里烧制成功青瓷莲花尊,此拍质坚致,高大奇伟,一已知的北方青瓷的产地之一。寨川密青瓷的烧制成功,标志着中国北方瓷生色青,雕刻精美,技艺超,《中国陶瓷史)称:“山东省淄博里密,这是产的开始,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从历史资料记载看,这一时期青州瓷(产在今渊川、博山一楷)作为品,受到朝廷专设瓷器库的管辖,足见宋代的酒博陶瓷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宋代酒博陶瓷由际重实用向轻薄精巧方向发展,釉色品种和产品品质也有丰富和提高。
在滆川西南十多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因陶瓷而出名的村庄—一磁村。陷唐之际,当地居民开始绕制瓷器。唐代中期,以盛产黑袖瓷而名噪一时。至宋代,朝廷在这里设置“瓷密务”课税。磁村陶瓷业极盛时期,窑火不断,周边窑货设市,瓷器张列,商贾纷至,车水马龙,一派繁荣盛况。
明清时期,博山陶瓷实现规模化,产品远销关外及黄河流域。从事陶瓷业者分布很广,博山城区及周边如大街、北岭、山头、八陡、五龙、福山等地居民均以陶瓷为业。瓷密比街,作坊同邻,构成一幅兴旺生动的画卷。1869年,德国传教士、1a!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游历中国来到博山,在感叹博山是他遇到的唯一一座工业城市的同时,他还敏锐地指出,博山工业的发达,除了煤炭,另一项具备规模的产业就是陶瓷。
淄博陶瓷不同于其他产地的一大特色,是具有鲜明的多样性。两千多年来,淄博地区先后生产出搅胎瓷、青瓷、影青瓷、护胎釉、立粉装饰瓷、白底黑花瓷、油滴瓷、兔毫瓷、茶叶末釉瓷、青花大鱼盘、金三彩、宋三彩等,每一项技术和产品都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独特位置。
富于创新的传统,从20世纪60年代起激发淄博陶瓷脱颖而出。充分挖掘利用山东当地丰富的滑石资源,淄博研制成功日用瓷新品种滑石质瓷、象牙黄瓷、鲁青瓷、高石英瓷、鲁玉瓷、鲁光瓷、合成骨瓷。这些新品种以各自优势实现了对传统陶瓷品种的超越,极大提升了中国日用陶瓷的材质水平。其中,合成骨瓷获日用瓷行业瓷骨瓷。
目前为止唯一的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高石英瓷的综合性能则全面超越西方高档细如今的淄博日用陶瓷以强度高、稳定性好、釉面亮等整体性能优势,先后进人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紫光阁,处于中国国家机关用瓷的最高层次。一部分名贵色
釉、刻瓷、雕塑作品被选为国家礼品瓷。淄博陶瓷因此被誉为“当代国瓷”。
琉璃被誉为中国五大名器(琉璃、金银、玉翠、陶瓷、青铜)之首,佛家七宝之一。据记载,皇帝颁赐给状元的佩饰就是琉璃,要四品以上才有。
博山是中国著名的琉璃之乡。1982年,在博山发现了迄今为止国内最早的古琉璃炉址,据专家论定,其时间不晚于元末明初。中国古代第一部《琉璃志》在这里写就,中国第一家琉璃博物馆在这里建成。
博山琉璃到底起源于什么时候,扑朔迷离,至今还是一个谜。但是,各种记载和遗迹表明,明清以来,颜神镇(博山古称)就以其高超的制作工艺,齐全的门类品种,成熟的销售渠道,成为中国琉璃生产中心。
明清两代,博山琉璃生产与宫廷工场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名副其实的“御炉”。1368年,内宫监在博山设琉璃作坊,为宫中生产贡品“青帘”。康熙皇帝非常喜爱琉璃产品,在京设琉璃厂,博山的许多琉璃工匠自带原料进京服役。
清代内阁大学士孙廷铨所著《颜山杂记》,以当时的颜神镇风物特产为描述对象,是研究博山历史难得的宝贵资料。《颜山杂记》的作者是本地人,又是饱学之士,
作为地方重要物产之一的琉璃,在书中得到系统而全面的微述。从琉璃冶炼、制作工艺、产品特色,以至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面面俱到。《颜山杂记》不仅是本地康熙以前琉璃产业的总结,也是中国最早的关于琉璃的专门论述。
在诸多的琉璃产品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鼻烟壶。鼻烟来自欧洲,传说由传教士利玛实传至中国。鼻烟和鼻烟壶是当时非常贵重的物品,为当时明廷、大臣、贵族所专用。鼻烟壶原来多用珠玉、玛瑙、瓷石、竹木等精制而成,而琉璃制品以其色泽光鲜,造型奇美更受欢迎。后来出现的琉璃套色技术(在琉璃为底子的壶坯上,套上一层或数层不同的色料,经过雕琢,显现出色彩鲜艳的花纹、图形),更使鼻烟壶别具一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在鼻烟壶基础上,出现了艺术珍品内画瓶。当时北京艺人首创内画壶,用极其精细的竹笔燕上颜色,在瓶口只有豆粒大的壶里画出各种人物、山水、花卉,堪称“巧夺天工的绝技”。后来内画技术传到博山,再经过技术改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博山画派。
博山琉璃之所以名满天下,技艺高超之外,还在于品类众多、色彩奇美。琉璃制品中,最上者为青帘,其次为佩玉、念珠、簪理、棋子、泡灯、鱼瓶、葫芦、响器等。琉璃料色彩多达几十种,像鸡油黄、鸡肚石、红玛瑙、珐琅彩、鸡血红等都是当时出现的名贵材料。
20世纪50年代起,淄博琉璃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特别是在创作内容上有了较大的拓展,出现了一批技艺精湛、内容清新的内画作品。
历史蕴藏着面向未来的巨大能量。在世界文化加速融合的趋势下,淄博陶瓷琉璃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正在展现更加动人的魅力。
上一篇:聊斋文化